青衿之志,履践致远。为传承发扬好“光炯精神”、贯彻落实“三农”的团队理念,西南大学bta365“同心振乡”实践队深入重庆市铜梁区太平镇垣楼村和保乡村进行“践行低碳生活,传承光炯精神”的宣讲活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__local/6/62/8B/253CFBF43F48CCA8A57ECD24D76_DBDA5AA1_28E3B.jpeg)
三尺讲台讲新知,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低碳”种子。实践队队员们带上可爱的绘画陶瓷来到垣楼村,在欢声笑语中与村中儿童打成一片,带着孩子们一笔一划在陶瓷上留下绚丽的色彩。实践队成员戴婉婷引导着孩子们了解低碳生活、学习垃圾分类,提出问题抛砖引玉,孩子们也将自己新颖有趣的观点表达出来。队员还看到孩子们翻阅低碳生活的宣传册和生物多样性绘本,积极主动地汲取新知,和朋友同学分享有趣的内容。实践队队员周义杰表示:“希望今天的小课堂能给孩子们播下一颗‘低碳生活’的种子,也希望这些知识成为孩子们树立和深化环境意识的可靠基础”。
![](/__local/7/A4/F8/D657E82C1909825D9724CE7CAB1_0FA9ECDF_1D912.jpeg)
在保乡村村委会,实践团成员戴婉婷就低碳生活的意义、实现低碳生活的方式等方面呼吁村民践行低碳生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增强了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了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__local/2/C7/E3/EFB16D8F10D2AEB94B81F058E08_67D692FF_192F7.jpeg)
侯光炯院士深深扎根于基层,全心全意服务于“三农”。实践队成员犹欣怡在垣楼村村委会为孩子们介绍了侯光炯先生的精神事迹。侯光炯院士因家境贫寒辍学,却仍不放弃,凭借勤奋和才华,被江苏南通甲种农业学校教师王善干聘为助手,白天参与劳动和试验,晚上学习英语,两年后免试进入南通大学农科。在听闻了这样的故事后,小朋友们发出了震撼的声音,更有人在发言中表达了自己想要成为像侯光炯院士一样的科学家的梦想。
![](/__local/9/65/93/626025DB2CD73D18A79F0150E31_B7A126BC_1563C.jpeg)
少有担当多壮志,青春聚力正当时。资环学子要学习侯光炯院士忠诚爱国、潜心科研、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带动更多人参与乡村建设,助推农业农村发展。
供稿/谢芝进
供图/谢芝进
审核/周义杰
终审/牟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