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a365·(Macau)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首页

首页

学院新闻

【转载】行走田间 情润沃土——访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bta365教授谢德体

来源: 日期:2022-02-10点击:


——转自中国财经报 见习记者 李文娣 

  http://www.cfen.com.cn/dzb/dzb/page_3/202201/W020220117459512583366.jpg

  谢德体,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土壤学会理事长。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民革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和武陵山区科技扶贫先进个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曾经亲历农村的落后和贫瘠,他立志走出农村,学习农业知识,学成后回到农村,将所学贡献家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他的建议多与三农有关。

  行走田间,情润沃土——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bta365教授谢德体。

  谢德体,1957年出生于四川省农村,年纪不大就在公社生产队做农活挣工分。与土地结缘,在此生根发芽;与农村相伴,在此树立志向。

  1977年,谢德体幸运地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是跑着去公社,看到在一张白纸上写有可以选报的院校,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也就是后来的西南农业大学。

  土壤学,听起来非常接地气的专业,这正是谢德体梦寐以求的。拿到录取通知书后,班主任老师对他说,你报考的这个专业不得了,有一位特别有名的侯光炯先生是土壤学领域的顶级专家。谢德体没想到,自己后来成为侯先生的弟子,一生与土壤研究联接在了一起。

  从1977年参加高考,到1988年博士毕业,谢德体深深体会到,改变农村面貌,必须要发展农业科技。自此,谢德体卷起裤腿下田地,拿起书本育后人。对农业、农村、农民倾注了一生挚爱。

  1998年,谢德体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来,他提出一份提案:要加强三峡库区移民新垦地的快速培肥与高产栽培模式的研究。谢德体带着研究团队深入三峡库区,开始了垄(畦)沟耕作培肥与高产模式研究。起初,库区农民对谢德体带来的新技术半信半疑,跟他打赌说:你用新技术种出来的玉米产量如果比我们原来的高,我就给你在手板心上煎鱼!春去夏至,垄(畦)沟耕作收到回报,比当地玉米产量足足增长了两三成。库区农民喜出望外,握着谢德体的手说,以后我们就用你这个技术了。

  多年来,谢德体主要从事土壤学、土壤肥力、生态农业、生态建设、资源与管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恩师、我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光炯的深刻影响下,30余年执着追求,孜孜不倦。

  谢德体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等科研100余项,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本,获国家、省部级奖项10余个。

  学术科研硕果累累,这在多数人看来已经是功成名就。但对谢德体来说,这些成果并非是他最看重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我国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就要解决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怎能捧着这些成就止步不前?

  熟悉谢德体的人都知道,他一直把将实验室延伸到田间地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上世纪90年代,经过系统、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弄清了水田土壤肥力的变化规律,提出用水调节土壤温度、空气、肥效和结构的配套技术,推广水稻高产稳产的自然免耕技术。谢德体先后到云、贵、川等12个省,40多个地、市、县讲授水稻半旱栽培理论和技术,使该项技术在南方10多个省区大面积推广。四川省推广250多万公顷,增产稻谷15亿多公斤,净增产值6亿多元。在研究自然免耕技术的8年里,谢德体经常住在生产实验基地,白天在田间实验,晚上测定数据。由于当地农村电压不稳,他经常要等到深夜12点后才开始研究工作,动辄通宵达旦。

  他经常用袁隆平院士的一句话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能没有书本,也不能没有计算机,但书本和计算机上种不出稻子来。搞农业、学土壤的人,如果不下田摸摸土壤,不认识植被,怕沾一脚泥,只在书本上、计算机上埋头苦学,是没办法研究课题的。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要到田间地头做实验。针对土壤、农业生产等具体问题,对农民进行访谈,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等;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对耕地进行质量监测,掌握植物的施肥管理和土壤的营养情况等。

  谢德体有多重身份:教授、土壤学专家、全国人大代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每年都会交出十来份关于农业、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建议。

  在他看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有了明显改观,农产品加工得到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商兴起、农民收入实现新提升等,这些可喜的成绩都表明,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大势所趋。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推动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能够节省劳动力,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作物产量。而农业科技恰恰就是以先进的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实验室里,谢德体认为从事农业科技工作一定要以农民为中心,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践行者。

  农业科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但谢德体认为这远远不够。以家庭农户为单位的这种小农经济,很难支撑实现农业现代化。因为一家几亩地,分散又低产,无法实现机械化和运用高科技,加之目前许多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农村频现撂荒土地和老年人务农的状况。他认为,在农村实行土地流转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应成为新方向。他建议,出台措施鼓励经营者使用承包地作抵押向金融机构融资贷款,把零散的土地合并,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农业效益。土地合法流转后,农民无论是承包大块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还是以土地入股获取分红,都能够提高收入。这也有利于在农村广泛推广机械化和发展现代农业。

  承载儿时快乐的乡村很美,学有所成后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谢德体动情地说,希望发展与美丽相伴,这就是乡村发展的方向,也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梦想。

相关链接:http://www.cfen.com.cn/dzb/dzb/page_3/202201/t20220117_3782774.html

(杨茜/整理)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邮编:400716

电话:023-68251249

西南大学bta365

西大资环研究生会

青听资环

西大资环B站

版权所有 @2022西南大学bta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