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a365·(Macau)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首页

首页

学院新闻

【转载】一支开荒拓土的队伍 照亮一片广阔无垠的天地

来源: 日期:2022-09-13点击:

——转自西南大学新闻网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特别是污染物排放具有瞬时性、隐蔽性和流动性的特点,需要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学校bta365教授谢德体表示,推动流域水环境高效治理,应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运用大数据+智能化途径,加快我国智慧流域信息系统的建设,构建流域监管的数据管理长效机制。该建议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

谢德体教授担任人大代表二十余年,在民生、教育、农业生产等各个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领域提出了100余项建议;他指导的学生数以百计,他们服务于社会各行各业,当中有些选择留校任教,传袭师德,教育报国;他研究的课题涉猎广泛,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懈跋山涉水,探寻土地深处;他带领着一批如他一般潜心科研,教书育人,情寄社会的教师,默默耕耘在平凡岗位,这就是bta365土壤肥料学教师团队的教师。

今年2月,学校土壤肥料学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是一支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的老中青团队,团队由22名教师组成,其中正高职称10名、博士生导师9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重庆英才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名,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1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6名,曾先后入选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科技部三峡库区面源污染防控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农业农村部西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的核心支撑团队。

大地之子:把论文写在广袤的大地上

土壤肥料学教师团队始建于1952年,团队创建人大地之子、中国科学院侯光炯院士在入党之际写下:从今天起,我把我的智慧、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党,从此,脚踩大地、奉献生命便成为了团队的精神风向标。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团队负责人谢德体教授主要从事土壤学、土壤肥力、生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资源与管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侯光炯院士精心教书、诚心育人、实践创新、造福民生精神的深刻影响下,经过30余年的执着追求与辛勤耕耘,他形成了踏实勤奋、求实创新的治学态度,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态度。谢德体教授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20余项,新增项目经费2.2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其中有400余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7项,发布地方标准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6项。

把实验室搬到土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团队教师深入田间,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完成大量高质量论文,多篇论文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学位论文;同时,指导学生获得多项科技创新项目。谢德体教授指导的项目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银奖、航天科工杯第七届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赛金奖。

为打通农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团队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合作建设6个科技小院,指导研究生深入生产一线,研发新技术新产品15项,形成绿色生产技术模式5套,开展培训和观摩90余场次,培训农户2.3万人次,为农民节本增收2.1亿元,有力助推乡村振兴。谢德体教授长期带领团队成员驻扎西南农村和生产第一线,足迹遍及上千个乡镇,培训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上万人次,开挖土壤剖面数百个,建立耕地质量提升示范片上百个点次,是名副其实的大地之子

躬身之师:把教育烙进学生的心灵里

只有把教育的根深深扎进土地,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这是谢德体教授的座右铭。他始终牢记金山银山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家国情怀三农情怀,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和民族复兴相结合。

近年来,为了在本科生中培养资源环境类创新型人才,谢德体教授躬亲示范,在学院设立了光炯创新实验班,他主动担任学业导师,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读研深造率达50%-70%。谢德体教授主编的土壤学和土壤肥料学成为全国规划统编教材,土壤肥料学成为全国精品课程和公开视频课程,土壤肥料学教学团队成为市级教学团队和首批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持申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

团队非常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针对一些学生实践知识少的缺点,谢德体教授常常不辞辛苦,在课堂讲述的基础上,带领同学们到野外,到农村去考察地质地貌,熟悉土壤类型和植被分布等,既提高同学对土壤科学的兴趣,又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能力。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团队每一位教师都牢记着这样的信条。无论多忙,他们总是抽出时间认真备课,从不马虎应付。谢德体教授的课后总是能迎来热烈的掌声,这已成为谢德体上课特有的景观。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团队教师也注重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做学问,而且还要学会做人,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而对于有经济困难的研究生总是设法帮助,甚至慷慨解囊,从不图任何回报,表现出难得的谦逊和大度。2018年,谢德体教授将首届西南大学唐立新优秀学者奖一等奖的20万奖金无偿捐赠给侯光炯奖励基金。在指导研究生进行科学试验、野外采样时,在农村向农民群众传授科学技术时,从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传授,经常脱下鞋、卷起裤腿下田亲自操作示范。

兴国之士:把小我汇入兴农的大爱中

土壤肥料学团队以助力乡村振兴为己任,竭尽全力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山区中去。团队始终认为运用科技的力量帮助贫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是农业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的职责。西南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岩溶山地占整个土地面积大,存在生态脆弱和石漠化的严峻问题,直接制约了山区农民群众的生产发展,也威胁着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近几年,在谢德体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对岩溶山地脆弱生态过程及恢复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对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建设起到巨大作用。

由于长期深入贫困山区从事科学研究和考察调研,当地不少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都知道西南大学的谢德体教授知识渊博、平易近人、乐于助人,他时常会接到来自贫困山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技术求助电话,无论再忙,他都会设法给予指导,或者委托同事、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也时常会收到来自贫困山区农民群众的求助信件,他也会抽空阅读,设法帮助,甚至安排学生寄去资料。2016年,谢德体教授被聘为民革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监督领导小组成员、贵州遵义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组长,为脱贫攻坚建言献策。

扶贫先扶智,振兴先振志,团队不仅在科技成果上助力乡村振兴,也在为培养乡村学生成长成才,以培养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团队带领的研究生就业率为100%,本科生超过99%,考研率高达80%。毕业生中有31.5%就业于西部,7.9%在中部就业,17.4%就业于基层单位。团队培养的刘吉振博士担任重庆市巫溪县渔沙村第一书记,带领183户贫困户脱贫,被誉为科技大使;廖和平博士被誉为脱贫攻坚的质检仪,深入重庆、贵州等地3000多个行政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撰写报告和建议累计105份、315万字。二人均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一个人能锻造一支精良的队伍,一支精良的队伍能照亮一片广阔的天地,有土壤肥料学团队在前方耕地拓土,西南大学师生将在榜样的指引下引吭高歌、奋勇向前!

相关链接:http://news.swu.edu.cn/s/news/yxbys/20220909/4883458.html

 

(杨茜/整理)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邮编:400716

电话:023-68251249

西南大学bta365

西大资环研究生会

青听资环

西大资环B站

版权所有 @2022西南大学bta365